生意社2月24日訊 過去的2013年里,全國各地相關部門整治涂料行業的新聞成了媒體常客,抽檢不合格、查處造假售假、涂料質量問題各種消息可謂是應接不暇。2014年伊始,大家都盼著有一個好的開頭,新的變化。但這邊廣東立邦涂料造假的幕后黑手還未查清,2014年1月又爆出貴州立邦、多樂士、三棵樹等涂料品牌遭仿冒的新聞,緊接著在湖南省工商局2月通報的2013年四季度流通領域商品質量監測結果中,來威漆、紫荊花、華隆、沙漠綠洲、漢高等12組內墻涂料樣品不合格;隨后上海還披露了不良商家利用天貓網店公然銷售假冒涂料的新型造假售假犯罪手段……著實令人唏噓。涂料市場難道就真的“無藥可救”?
其實,我們應當看到質量問題并非涂料行業“專利”,造假售假也不止涂料行業一家。從古至今,商業誠信始終是人類社會一道復雜的考題,昧著良心賺錢的個人和企業從來不缺。問題在于企業是否以身作則,維護著市場的良好運行和公平競爭;是否對虛假行為“零容忍”,做好與失信現象長期對抗的準備。如果許多企業都無法做到,那這個行業就會留給人們負面消極的形象,在發展前途上困難重重。近年涂料行業日漸萎靡不振,除了市場格局環境的變化,與行業誠信危機、造假猖獗、消費者信心喪失HTTP/1.1 401 Access Denied
text-stroke-width: 0px"> 而消費者一般這時只能自認倒霉,即使有部分業主投訴追究,調查取證和責任歸屬的過程也將變得非常困難,追回損失的成功概率也很低。不良廠商正是利用了涂料的這種商業屬性,摸準了消費者大多無暇追究的心態,得以在萬惡的涂料假冒偽劣土壤里蔓延滋長。而涂料產品問題發現的“周期長”還間接導致了政府相關部門的“監管難”。
有關部門對涂料產品管控力度不嚴,也是涂料市場混亂不堪的原因之一。在很多新聞中,我們經常看到只有當接到市民舉報或出現問題、重大事件及媒體曝光的時候,造假窩點和問題產品廠商才被相關部門介入調查或進行處罰;很少聽聞有關部門主動出擊查辦造假和問題涂料廠商的事情。而且涂料產品質量問題隱蔽、需要借助專業設備進行檢測,結論時間往往滯后問題產生時間,都使有關部門在涂料產品問題上面變得被動——只能是出現一撥打掉一撥。另外,對待關乎消費者切身利益和財產安全的涂料質量,大多數有關部門應該還是例行公事,進行季度性的行業質量抽檢。
好似一陣風,“敵退我進,敵進我退”給了無數問題廠商茍延殘喘的機會。還有涂料市場“省-市-縣-鄉”逐級遞增的渠道模式也給有關部門想監控到位造成了一定困難。部門只有一個,往往監察只能落在大企業和品牌HTTP/1.1 401 Access Denied